有這樣一位職工,參加工作30年來,始終堅守在一線從事機電維修工作。
有這樣一位職工,參加工作30年來,先后自主創(chuàng)新和參加完成了40余項技術改造革新,并取得了國家發(fā)明專利。
有這樣一位職工,參加工作30年來,獲得榮譽無數,最近又被中國煤炭工業(yè)協(xié)會評為“煤炭行業(yè)技能大師”。
他就是一號煤礦技術中心科技創(chuàng)新帶頭人李東升,是礦上公認的“機電大拿”,也是一號煤礦名副其實的“烏金工匠”。
學習讓人生更精彩
1991年,24歲的李東升成為了一號煤礦機電隊的一名電鉗工,同崗的老師傅感慨,“你年輕,得多學點技術才有出路?!?/p>
半年后,愛學習、善思考的李東升被送到了西安礦業(yè)學院學習美國朗艾道連續(xù)開采設備的房柱式開采工藝,一年后他通過考試成為了機電班長。
“那是我第一次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,學與不學,天差地別!”憶起剛剛參加工作的年月,李東升甚至記不得當年同班老師傅的姓名,但對他那句影響至深、改變命運的箴言銘刻在心。
24歲是青年人最為瀟灑、寫意的青春,陪伴他的不是恣意玩樂,每天雷打不動的學習,那一頁頁手拓、筆繪的圖紙,那一本本陳舊卷頁、不知傳承的專業(yè)書籍,那一個個白晝黑夜輪回、疲倦而充實的值班,充填了他睡眠時間外的所有。
“那個時候網絡不發(fā)達,主要學習途徑有兩條,一是看書,結合實際操作,看一遍書,實操一遍,然后再看書,再實操。二是向到煤礦來安裝機器的工程師學習。那時一號煤礦正處于建礦初期,來礦安裝機器工程師特別多,碰到了技術難題,下班了我就請他們吃飯,找機會跟他們聊聊天、套近乎,有啥不懂的在飯桌上就好問了?!焙┖竦睦顤|升扶了一下那厚厚的眼鏡微笑著向筆者說道。
“天下沒有白吃的苦頭”,日復一日的技術積累,讓李東升有了“手到病除”的維修能力。1997年,公司開展技術大比武,李東升以理論和實踐兩個第一,獲得井下電工組“全能冠軍”稱號,被同事親切地稱為“技術大拿”。李東升這種樂于鉆研、勤學苦練的精神和毅力,不僅給了他扎實的煤礦知識基礎,使他成了煤礦的技術大拿,而且也為他日后的技術革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在創(chuàng)新中尋求突破,在突破中敢于創(chuàng)新
“找問題要找根,在徹底解決問題的基礎上不斷創(chuàng)新,才是我們的責任!”李東升說。
從事機電工作以來,李東升總是嚴格要求自己,他在實踐工作中發(fā)現傳統(tǒng)主扇配電設計存在故障率高、信號干擾嚴重等諸多問題。李東升反復觀察、思考,查閱資料,提出主回路旁路設計、變頻器一二次增加電抗濾波設備、獨立控制電源及獨立生活電源布置等建議,一次性解決了主扇運行干擾等問題,主扇運行至今,事故率基本為零。
2007年,礦井越級頂電事故頻發(fā),多種方法試驗無果后,他提出依靠礦井數字化網絡,將采區(qū)變電所配電設備PBG高爆開關的綜合保護器更換成微機綜合保護裝置,利用其裝置的通訊與遠控功能,加入編程,由礦井數字化后臺軟件來管理多級礦井供電設備,越級頂電難題終于得到了解決。
2014年,一號煤礦實施科技興起戰(zhàn)略以來,在全員創(chuàng)新、科技“五小”活動中,李東升更是活躍分子。他結合井下實際,圍繞礦井安全生產深入思考、反復琢磨。積極參與礦井供排水、運輸系統(tǒng)、生產輔助系統(tǒng)等升級改造,先后完成了《改變采區(qū)變電所安裝方式》《大巷供排水管路無腿棚安裝方式》等40多項創(chuàng)新成果,提高了礦井機電管理水平。
精于傳承,勝在創(chuàng)新。“靠力氣吃飯的年代早過去了,在工作中我們就得不斷創(chuàng)新突破,只有這樣才能為企業(yè)創(chuàng)造更多的價值,也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?!崩顤|升說。
簡單的事情重復做,重復的事情用心做
一枝獨秀不是春,百花齊放春滿園,一個人渾身是鐵,又能打幾顆釘?這么大的一號煤礦,需要的可不是一個李東升。李東升深深明白這個道理,他積極主動承擔了師帶徒的重任,理論+實踐,手把手地傳授操作技能和工作經驗。
提到他的培訓方法,不善言辭的李東升侃侃而談。每來一位新徒弟,他總把自己的座右銘分享給對方——“簡單的事情重復做,就會成為專家,重復的事情用心做,就會成為贏家!”并以此激勵大家在崗位上干事業(yè),實現自身價值。近年來,他利用一號煤礦勞模工作室科技創(chuàng)新平臺,現場培訓100余次,開設微課堂50多期開設,手把手培養(yǎng)出16名采掘電工,培養(yǎng)了李成西、宋乃川等多名機電專業(yè)能手。
更讓李東升自豪的是,李東升所在的勞模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效工作室2018年被省能源化學地質工會授予“高技能人才職工(勞模)創(chuàng)新工作室”。成立3年時間里,工作室先后解決生產難題200個,完成創(chuàng)新成果380項,國家專利局授理專利項目69項,發(fā)表論文200余篇,培養(yǎng)了29名技師,6名高級技師,4名煤炭行業(yè)技能大師,為礦井高質量發(fā)展源源不斷地培養(yǎng)輸送高技能人才。
“我已經50多歲了,還有不到10年的時間退休。希望能再多培養(yǎng)些徒弟,把自己的手藝、訣竅傳給更多年輕人。”李東升說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多帶些徒弟,讓越來越多的技術人員掌握機電維修技術,服務煤炭事業(yè)。(倪小紅 王霞)
版權所有:陜西陜煤黃陵礦業(yè)有限公司(黃陵礦業(yè)集團有限責任公司)
地址:陜西省黃陵縣店頭鎮(zhèn) 郵編:727307 技術支持:黃陵礦業(yè)信息中心
Copyright(C)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-mail:txzx@hlkyjt.com.cn
陜公網安備61063202000102號
陜ICP備案05006082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