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到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思想,繞不開一個人——戰(zhàn)國末期的思想家荀子。荀子繼孔子的“仁”、孟子的“義”之后,又提出了“禮”,并主張通過“禮法并施”“教化治國”等路徑富民強國。他的部分思想為封建專制提供了思想基礎,既有深遠影響,也存在一定的時代局限性??酌纤枷胗捎诰竦懒x上的高度,顯得“高高在上、遙不可及”,荀子的思想讓儒學扎根落地,更顯務實和理性。從秦朝到今天,荀子思想的“超長待機”充斥在古今治國理政的理念中。
荀子的功勛:“禮法并施”的偉大創(chuàng)始
貢獻之一:推動儒家思想的革新與落地。都說榜樣是最好的成長力量,荀子的偶像是周公、孔子??鬃油ㄟ^周游列國的方式傳播儒學,他講仁者愛人、克己復禮、忠恕之道、道德修養(yǎng)……希望人們通過自我完善成為君子,期盼通過以德化人影響社會風氣。然而,春秋時期諸侯爭霸,孔子主張的“仁政”“德化”偏于理想型。荀子清醒地認識到,理想很豐滿,現實很骨感,他致力于把孔子思想中“禮”從“道義倡導書”變成“制度說明書”。他認為“禮”是法律的根基,讓道德規(guī)范既能管人心,又能定規(guī)矩。比如荀子提出的君為臣綱,讓“禮”適應集權趨勢,給后來中央集權的王朝提前打了“理論底稿”。
貢獻之二:提出德治與法治結合的社會治理模式。荀子認為“隆禮重法,國家才能穩(wěn)”,用“禮”教百姓守規(guī)矩,用“法”治不守法度的人。他這招比法家只靠刑罰管制人要聰明——就像漢代“霸王道雜之”,表面用儒家講道理,背后用法家立規(guī)矩,這套“外儒內法”的套路,就是從荀子這里得到啟發(fā)的。
貢獻之三:荀子是古人里的“科學先驅”。當道家的神仙家流派興起,當帝王服仙丹追求長生不老術,百姓迷信鬼神,荀子偏說“天行有常,不為堯存,不為桀亡!”,他認為自然規(guī)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,否定天命鬼神,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色彩,在當時極具思想突破性。他還主張“制天命而用之”,人要發(fā)揮主觀能動性,改造自然。這比孟子的“天人合一”,更像現代“人定勝天”的雛形。
貢獻之四:教育界的“實踐派祖師”。荀子認為人性本惡,得靠“聞見知行”慢慢教化。他強調“化性起偽”,認為通過后天教育和學習可改變本性,實現人生逆襲。提出“青,取之于藍,而青于藍”等觀點,對后世教育理念影響深遠,漢武帝辦太學,隋唐開科舉,都是按“化性起偽”的路子,給平民開了條逆天改命的上升通道。中國教育重“后天培養(yǎng)”的傳統(tǒng),相當于荀子埋的“種子”。
貢獻之五:打下封建王朝的“治國模板”。漢朝把荀子“隆禮重法”改造成“陽儒陰法”:皇帝用“君為臣綱”當“皇權說明書”,用“刑德并用”當“統(tǒng)治工具箱”。哪怕宋代理學家反對荀子的性惡論,推崇性善論,注重“內圣”修養(yǎng),卻偷偷學他“滅人欲”的教化招,用三綱五常等儒家倫理規(guī)范,等于嘴上嫌棄,身體很誠實。
荀子思想的局限:為專制王權“背鍋”
荀子是偉大的哲思家、社會治理家,主張順應時代變革,而不像孔子那樣過于理想型,總向往過去的西周文明,總寄希望于人性的美好與自覺,“法”的強制力彌補了孔子思想中對現實矛盾的制度性應對缺失。但荀子的思想也有個人的偏執(zhí)和時代局限性。
其一,性惡論的“單邊主義”。人性是人的自然屬性,人性是復雜的。荀子身處戰(zhàn)國末期,目睹戰(zhàn)亂頻仍、禮壞樂崩、利益紛爭,基于對現實人性的負面觀察提出“性惡論”。但他過分強調人性本惡,以突出教化的必要性,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人性中的善,有失偏頗,就像只看到人饑餓時搶食物吃,沒看見人會分享食物。孟子對人性有向善的主觀引導,說人有惻隱之心,給人性戴上美顏濾鏡,但荀子戳破了濾鏡,還偏執(zhí)地盯著人性趨利避害的特性,結果讓帝王抓住“性惡”當借口——既然人天生壞,那就得用嚴刑峻法管束,成了一些統(tǒng)治者重刑罰的“理論武器”。
其二,荀子思想上的專制傾向。荀子主張“法后王”,強調“禮”的核心是“辨貴賤、別尊卑”,維護等級秩序,規(guī)定貴賤貧富都得按規(guī)矩來。荀子雖強調皇權至上,但他也想給權力裝剎車,向君王勸諫“君民舟水”,警示君王要重視民生,節(jié)用裕民。只是他說了不算。他的部分論述,比如對“君權”的推崇,客觀上為封建專制提供理論支持,存在對個體的壓制傾向,不符合底層民眾期盼的平等、自由。后來皇權拿“法后王”當令箭,說祖宗之法不能改,荀子這理論間接成了保守派的盾牌。
其三,荀子思想上的“保守主義”。荀子沒有孔子“三人行,必有我?guī)煛钡膶W術開放態(tài)度,對其他學派的批判過度,尤其對墨家、道家等學派的批判較為尖銳,他指責墨子“節(jié)用”思想是忽視了貴賤有別的等級秩序,批道家順應自然是“消極避世”,戳痛法家“嚴而少恩”,他太愛“拉黑”別家思想。連同是儒學派的孟子也批評得夠狠。在治國理念方面,孟子強調行“王道”“仁政”,而他認為這位“王者師”不切實際。這些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思想的排他性,未能完全包容百家之長,限制了其思想的多元融合可能。
荀子的寂寞:擰巴與冷遇
歷史上,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大解放,諸子百家如群星璀璨,老子與孔子的相遇更被后世視為儒道互補的象征,但也有荀子與孟子這樣不對付的。史書沒記載孟子與荀子的交集。根據生卒年月,兩人相差近60歲,孟子側重心性哲學,荀子更多繼承孔子“禮”的思想,并融合法家觀念。孟子主要活動在鄒、齊、魏,與梁惠王、齊宣王等國君論政。荀子曾三次擔任齊國稷下學宮“祭酒”這樣的學術領袖,與齊襄王、秦昭王等論政。如果非要牽扯二人,唯一的聯系是孟子和荀子都在稷下學宮講學過,但沒有任何交集。
盡管沒有交集,但荀子研習儒家經典,想必他對前輩孟子的思想是全面了解的。二人思想上的“矛盾”共同推進了儒家思想的演變和發(fā)展。孟子是理想派,荀子是現實派,關于人性論,孟子主張“性善論”,認為人性本善,具備“惻隱、羞惡、辭讓、是非”四端,后天教育是為了發(fā)揚本性中的善,而非改變本質;荀子反其道而行,提出“性惡論”,他認為人性本惡,人性天生趨利避害、好逸惡勞,善是通過后天禮法教化約束和引導的結果,如同木材需加工才能成器。治國方面,孟子主張仁政,提出“民貴君輕”;而荀子強調“隆禮重法”,通過明確等級制度和法律規(guī)范維持社會秩序,更利于君主的集權統(tǒng)治。天人觀方面,孟子主張“天人合一”,認為人可通過修養(yǎng)心性“知天”“事天”,強調順應天道,在道德實踐中實現與自然的和諧。荀子提出“天人相分”,認為自然規(guī)律獨立于人類意志,主張“制天命而用之”,強調人應發(fā)揮主觀能動性改造自然。他倆充滿矛盾,但他倆湊在一起才使得儒家思想更趨完善。后來“內圣外王”的理想人格,就是他倆思想“愛恨糾纏”的結果。
不論孟子、荀子有多大不同,二人都是對儒家核心價值的共同守護。盡管觀念不同,路徑不同,二者均以“仁”“禮”為核心,孟子從人性本善出發(fā)推導出道德自覺,荀子從社會秩序出發(fā)強調禮法約束,最終都指向儒家“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”的理想,共同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多元內涵。只是孟子偏于理想主義,荀子更重現實主義。二者相互補充,共同構成了儒家思想既注重內在道德修養(yǎng),又強調外在規(guī)范約束的完整體系,對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影響深遠。
荀子的思想與法家是同根不同果的“兄弟”。都有對性惡論的共鳴,也都重視法的約束,但為何分道揚鑣了呢?荀子拿“禮”當“族長”,以“禮”為根本,“法”為輔助,而法家拿“法”當“黑老大”,一切“法”說了算。
相比孔子、孟子,荀子更加務實、勇敢,他敢于打破“儒家不入秦”的歷史傳統(tǒng)。秦國以法家治國,與荀子“禮法并施”中“法”的層面存在共通性,因此荀子思想對秦政有一定理論吸引力。荀子則以“禮”為綱、“法”為用,強調道德教化優(yōu)先于刑罰,他認為“禮”能凝聚人心,使百姓“貴賤有等,長幼有差,貧富輕重皆有稱者”,從而鞏固君主集權。但急功近利的秦昭王沒有重用荀子,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強大,獨尊法家,視儒家為“以古非今”的力量。秦昭王不是荀子的知音,不懂他的苦心孤詣,他的思想在戰(zhàn)國時期因不符合秦國“霸道”需求,而未納入官方意識形態(tài)。
荀子的思想未被完全認同,根本在于“禮”與“法”的權重沖突。荀子主張“隆禮重法”,以“禮”為核心,強調道德教化優(yōu)先;他強調重視民生。而秦國推行嚴刑峻法、徭役繁重,與荀子“節(jié)用裕民”的主張相悖,導致其思想難以被接受。而秦國完全以“法”為綱,忽視道德層面的“禮治”,甚至以法代禮,比如用“焚書坑儒”壓制儒家禮制和言論自由,二者在治國重心上存在本質分歧。
荀子在秦昭王那里懷才不遇,而他的雄心抱負卻在弟子李斯、韓非那里得以施展。秦國雖以法為核心,但也需要“禮”來構建等級秩序,比如皇權禮儀、官僚體系規(guī)范、社會分工與秩序,這些都有利于維護中央集權統(tǒng)治。李斯貴為秦國丞相,主導了郡縣制、統(tǒng)一度量衡等政策,其治國理念中隱含荀子“禮法兼治”的影子,以法律規(guī)范社會,以皇權禮制強化權威。韓非雖未被秦國重用,但其著作《韓非子》融合荀子性惡論與法家術勢思想,被秦始皇推崇,間接影響秦政。
然而,李斯學了荀子的“法”去輔佐秦始皇,卻扔了“禮”,秦國通過法家思想快速富國強兵,完成統(tǒng)一,但忽視荀子“禮治”中道德教化的作用,忽視了“節(jié)用裕民”,長期征戰(zhàn)、筑長城、建阿房宮、修驪山陵墓,勞民傷財。導致社會缺乏文化認同,統(tǒng)治根基不穩(wěn),秦二世而亡。秦朝的“理論翻車現場”證明了國家治理“法”與“禮”不可分割,缺一不可。也證明荀子說的“禮法平衡”多重要。
荀子的思想和大秦帝國的覆滅為漢承秦制提供反思。漢初吸取秦亡教訓,休養(yǎng)生息,一方面用《孝經》教化百姓,一方面定《九章律》管壞人,這才迎來“文景之治”。漢代將荀子“禮法兼治”思想與道家思想結合,形成“霸王道雜之”的治國模式,如漢武帝“獨尊儒術”后仍保留法家制度,某種程度上是對荀子思想的間接實踐,為大一統(tǒng)王朝的穩(wěn)定提供了經驗。成為“外儒內法”治國體系的重要理論來源。但荀子因“性惡論”“隆禮重法”等主張與主流儒學沖突,未被哪一朝代明確尊為正統(tǒng)。
其實不論哪種思想都有不受待見的。比如“萬世師表”孔子,太平天國時期,搗毀孔廟、焚燒儒經,戊戌變法時期,宣布部分儒家經典為偽經,新文化運動時期,高舉“民主”“科學”旗幟,將孔子思想視為封建禮教的代表進行批判……再比如“亞圣”孟子,他的民本、仁政理念在秦亡后被歷代王朝視為“長治久安”的關鍵,尤其為宋代及之后極其推崇。但在明朝洪武年間,在地下安息的孟子被“打擾”。賤民出身的朱元璋深知民眾的力量,他尊崇儒教,但也信仰佛道,他下令將孟子的牌位請出孔廟,被大臣以死勸諫后,他仍不甘心,又下令對《孟子》進行刪節(jié),以維護自己的權威和統(tǒng)治。觸痛朱元璋心中的刺是孟子的“民本”思想與封建專制君王至上的思想相違背。所以錯的不是思想,而是你的思想是否合時宜,是否利于君王統(tǒng)治。
荀子思想的永恒:古今通用的“老智慧”
荀子是實干派思想家,他是儒學的“集大成者”,把儒學從“心靈雞湯”熬成“治病藥方”,一手捧著“禮”的道德教化,一手攥著“法”的約束,給亂世開了一劑猛藥,卻遭后世爭議,更被宋明理學視為“儒家異端”。其局限多與時代背景相關,需結合歷史語境客觀看待。
荀子的核心目的是通過構建秩序解決戰(zhàn)國亂世問題,“尊君”“隆禮”是維護戰(zhàn)國時期社會穩(wěn)定的主流思路。統(tǒng)治者對其思想的選擇性繼承,比如強化君權、劃分等級、壓制個體,放大了其與專制的關聯,一些人把荀子的思想當作“專制”的萬惡之源。而他的思想中重視“禮法平衡”“民本”的部分,則被專制皇權所弱化。所以,不能將封建專制的根源完全歸咎于荀子思想,其理論本質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,而專制皇權對其的利用屬后世解讀的偏差。
客觀來看,荀子的思想既體現了古代社會維護秩序的現實需求,孔孟的“仁”“義”強調道德理想,為政治注入人文關懷;荀子的“禮法并施”注重現實治理,為社會秩序提供制度保障,為儒家倫理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實踐路徑。需辯證看待其歷史價值與時代局限性。
后世儒家治國?!巴馊鍍确ā?,實則融合了二者的理念:以道德教化為本,以法律制度為用。從漢代至明清,荀子思想通過與法家、道家等思想的融合,既為大一統(tǒng)政權提供了合法性理論,又以文化認同的方式推動了多民族國家的整合,成為中華文明“剛柔相濟”治國智慧的重要部分。
距離荀子生活的戰(zhàn)國時期,歷史的車輪已經滾動前行了兩千多年,荀子的思想歷久彌新,早已滲透到國家治理的基因里,仍適用于當今。我們應汲取精華,剔除糟粕,把“禮法平衡”“以教塑人”這些“好零件”,裝到現代治理的“新家具”上,這是老祖宗智慧正確的“打開方式”。德治法治相結合,就像當今中國既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“教化人”,又要法律“劃紅線”,跟荀子“禮法兼治”一個思路。荀子提出的“群”的社會治理“拼團邏輯”,映射到當今的“人類命運共同體”“共建共治共享”,就像荀子“群居和一”的現代升級版,大家互利共贏謀發(fā)展,才能把發(fā)展這個“大項目”干好,世界才會更美好!
版權所有:陜西陜煤黃陵礦業(yè)有限公司(黃陵礦業(yè)集團有限責任公司)
地址:陜西省黃陵縣店頭鎮(zhèn) 郵編:727307 技術支持:黃陵礦業(yè)信息中心
Copyright(C)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-mail:txzx@hlkyjt.com.cn
陜公網安備61063202000102號
陜ICP備案05006082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