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屋是游子的根與魂,是心頭最暖的褶皺,是此生難割的鄉(xiāng)愁,更是精神的原鄉(xiāng)、心靈的歸所。
童年的故鄉(xiāng)總是帶著溫暖的濾鏡。我的老家位于陜西省商洛市洛南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。四面青山像圈天然的屏障,把小山村裹得嚴(yán)實。坡上的樹綠得淌油,風(fēng)過處,葉響能漫過整個溝岔。父輩們的腳印深嵌在黃土地里,春種秋收的輪回里,農(nóng)閑時便揣著瓦刀或泥抹子,在鄰村的工地上尋些活計。
父親12歲的時候過繼到三爺爺家,在那里上學(xué)、務(wù)農(nóng)、結(jié)婚、生子,爺爺家三間土屋便成了我們的根。
記憶中的老屋是黑色的,墻皮斑駁,青苔遍布,門窗窄小,白天的屋里也得點煤油燈,通往后院的小道又黑又長,屋檐下燕子壘窩,老屋就像一座破廟,經(jīng)歷歲月的侵蝕,屹立不倒,為一家人遮風(fēng)擋雨。
我5歲那年,父親翻修了老屋。用一年多時間終于建成了前門是青石,后墻是土的五間土房,再配著兩三分地的院子,外加兩間豬圈、一座廁所,在80年代的農(nóng)村,這樣的房子很是普遍,至今那些經(jīng)濟拮據(jù)或眷戀大山的村民,仍住著這樣的房子,只要不漏雨,冬暖夏涼,自有其安穩(wěn)愜意。我們清貧卻豐盈的童年,便在這兒生根發(fā)芽。
新壘的土墻還帶著新鮮的泥土氣息,在陽光下泛著淺黃的光暈。父親特意在院角栽了棵槐樹,春日里冒出白芽,母親踩著板凳摘下來,用沸水焯過,拌上香油就是最鮮的菜。
院子西頭的碾盤是從舊屋挪過來的,邊緣被磨得光滑發(fā)亮。夏日的傍晚,母親會把竹床架在碾盤旁,我和哥哥擠在竹床上,聽父親講他在鄰村蓋房的趣事——哪家的梁木直,哪家的灶臺好燒。蚊子嗡嗡地唱著,母親搖著蒲扇,扇出滿院的槐花香,那是老槐樹的饋贈。
屋檐下的燕巢每年都有新客來。春天燕子歸來時,父親會搬梯子上去加固巢穴,母親則在窗臺上擺個小碗,盛著清水和碎米。雛鳥學(xué)飛的日子,我們扒著門框看它們跌跌撞撞地掠過院子,驚起幾只在碾盤上啄食的麻雀,惹得滿院都是嘰嘰喳喳的熱鬧。
最難忘是冬日的土炕。老屋的東間盤著大炕,炕頭的灶膛連著廚房的鍋臺,母親燒火做飯時,熱氣順著煙道漫進炕洞,把整鋪炕烘得暖洋洋的。我們趴在炕上寫作業(yè),筆尖劃過作業(yè)本的沙沙聲,混著廚房飄來的洋芋香味,成了寒日里最安穩(wěn)的背景音。
父親愛在炕尾擺弄工具箱,刨子、鑿子磨得锃亮,偶爾敲敲打打,給家里桌椅修修補補,木屑簌簌落下,像撒了把碎雪。晚飯后,他點起煤油燈,煙袋鍋里的火星明明滅滅,映著眼角紋路,米黃的燈光下,父親告誡我和哥哥的處世哲學(xué):“遇著坎了別慌,慢慢走,再難的路,一步一步也能過去?!薄安灰潏D一時一事之快,要對得起良心。”母親納鞋底的線穿過燈影,銀針在布面上起落:“做人要像這針腳,密實地走著,別讓人戳脊梁骨?!备改競兠鎸ι罾Ф驎r的脊梁,從未彎過,就像老屋門前的那棵槐樹,倔強地伸向天空。
故鄉(xiāng)安置不了肉身,從此就有漂泊和遠方。隨著我們的長大,大山深溝凹里閉塞的環(huán)境不再適合我們。為了改變生活,我們背上了行囊,南下外出打工,走向更遠更廣闊的天地。就這樣,老屋只剩下院子里孤零零地守在原地的老槐樹。春去秋來,老屋被我們一冷落,便是近三十余載,老屋漸漸地成為“詩與遠方”,隔著歲月的霧靄,愈發(fā)清晰。
年少不覺家鄉(xiāng)好,年老方知鄉(xiāng)愁長。在那些離開老屋的歲月里,城市的霓虹閃爍,車水馬龍的喧囂充斥耳旁,卻總覺得少了些什么。每當(dāng)夜深人靜,思緒總會不由自主地飄回那低矮破舊的老屋,那些靜靜流淌的溝河、人跡罕至的小路,哪怕一朵掛在蚊帳里的槐花,也會成為記憶深處抹不去的鄉(xiāng)愁。土墻的溫度、槐花香的清甜、炕洞里的暖意,卻像刻在骨頭上的印記,一觸碰就熱辣辣地涌上來。那五間土房早已不是簡單的建筑,而是把一家人的日子串起來的線,一頭系著過去的清貧與歡樂,一頭牽著現(xiàn)在的思念與牽掛。
如今每次回到老家,走進老屋,喜歡撫摸著斑駁的土墻,指尖能觸到當(dāng)年父親打壘時的力道,那些凹凸的痕跡,是時光的指紋。踏上那熟悉的田間小路,腦海里點點滴滴全都是兒時的記憶。
小時候總覺得很苦,人到中年才發(fā)現(xiàn),那才是人生最幸福的時刻……我們窮盡一生追求的自由與快樂,原來一開始就擁有了,漸行漸遠的不是老家,而是回不去的童年時光。
身后是老屋,身前是遠方。遺憾的是,我們總要在走了很長的路,到了一定的年齡才會明白,最珍貴的,常常不在苦苦尋覓的遠方,而是近在身旁。最幸福的樣子莫過于,柴米油鹽,人間煙火,有人做飯,有人等候,老屋還在,父母安康。
阡陌流年,愿時光不老,溫情永不飄散。愿異地他鄉(xiāng)的人們能暫停匆忙的腳步,帶著家人回到老屋,回到親人身旁,尋回心靈深處最溫暖的燈光和那縷刻骨銘心的家鄉(xiāng)情懷。愿老屋的春花夏綠、秋黃冬雪,永遠鮮活在記憶里,讓老屋成為鄉(xiāng)愁安放的桃花源,成為精神家園的永久居所,讓心靈不再流浪。老屋,故土烙在我們身上的永恒胎記,無論走多遠,那溫度,那氣息,都刻在骨髓里,是我們永遠的根。
版權(quán)所有:陜西陜煤黃陵礦業(yè)有限公司(黃陵礦業(yè)集團有限責(zé)任公司)
地址:陜西省黃陵縣店頭鎮(zhèn) 郵編:727307 技術(shù)支持:黃陵礦業(yè)信息中心
Copyright(C)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-mail:txzx@hlkyjt.com.cn
陜公網(wǎng)安備61063202000102號
陜ICP備案05006082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