據(jù)史料記載,有人問劉邦,你為什么能奪取天下?劉邦回答,子房、蕭何、韓信,皆人杰也,吾能用之,此吾所以取天下也。劉邦說的子房,就是被后人稱為“謀圣”,與文圣孔子、兵圣孫武、書圣王羲之、詩圣杜甫等并列為中國古代十四圣之一的張良。
近日讀斗數(shù)所著《深不可測帝王師——張良》,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人物傳記。這本書以張良的人生軌跡為主線,把他一生的重大事件和傳奇經(jīng)歷,一一展示在讀者面前,脈絡(luò)清晰,行文流暢,人生的謀略和智慧藏在字里行間,讓讀者細細品味。
我讀完書后,總體來看,張良的人生軌跡分為四個階段:
第一個階段,國破流亡,一心復(fù)仇。張良原來是韓國的貴族公子,秦始皇統(tǒng)一六國,韓國自然被吞并。他不愿意忍辱偷生,踏上江湖浪跡江湖之路,并尋求刺殺秦始皇。
第二個階段,偶遇黃石老翁,蟄伏待發(fā)。張良行刺秦始皇失敗后,繼續(xù)逃亡,但他復(fù)仇復(fù)國的愿望沒有丟。偶然機會,他與黃石老翁結(jié)識,并被傳授《三略》,于是蟄伏民間,為成為帝王師奠定了基礎(chǔ)。
第三個階段,追隨劉邦,助力成就帝王業(yè)。秦始皇暴亡后,天下大亂,群雄并起,秦王朝江山岌岌可危。在亂世之中,張良慧眼識明主,決定追隨劉邦平定天下。在楚漢爭霸中,張良運籌帷幄,決勝千里,助力劉邦一統(tǒng)天下,建立了大漢王朝。
第四階段,看透時局,終成一代“謀圣”。新王朝表面無事,其實危機四伏,張良能夠自請留侯不爭權(quán),主動淡出權(quán)力場。同時,他以朝廷大局出發(fā),偶爾謀劃良策,這樣做避免了像韓信、彭越、英布等功臣被殺的結(jié)局。劉邦死后,呂太后把持朝政,朝廷政局依然殘酷,于是張良選擇了外出云游,歸隱山林修煉,并得善終。 翻開中國古代史,能被稱為圣人的屈指可數(shù)。為何張良被譽為“謀圣”,千百年來為后人稱頌?zāi)ぐ荩炕仡櫱Ч牌嫒藦埩既松慕?jīng)歷,再談四點個人愚悟吧:
一是人要有志向,并堅定為之奮斗。古往今來,欲成大事者,必先有堅韌不拔之志。這一點,張良做到了,他沒有追逐功名利祿,而是把平天下作為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。
二是人要學本事,為成功打好基礎(chǔ)。有了志向,如果沒有能力作為保障,一切都是空談。張良謙虛謹慎,為黃石老翁橋下尋履,感動老翁,收他為徒,傳授帝師絕學,讓張良有了運籌帷幄的本領(lǐng)。
三是人要識時務(wù),把握大勢跟對人。古人講,識時務(wù)者方為俊杰。張良通過洞察時局,果斷出山,并多方觀察,決定追隨劉邦成就大業(yè),從此一心報知己,從無二心。
四是人要知進退,學會看空求灑脫。張良一生慕道,對所謂的功名利祿皆看空,所以能夠做到不貪功、不戀權(quán),功成之日就是身退之時。天下需要時就發(fā)揮作用,不需要時就激流勇退,進退自如,飄逸安然,古今能做到這樣的如鳳毛麟角。
以上這四點說起來容易,要真正做到很難,退一步講,人生如能做到一兩點足矣,尤其最后一個。因為對于普通人來講,最大的偏差是沒有自知之明,套用俗話講,人心貪婪,吃進去容易吐出來難。
比如,同樣為劉邦打江山立下卓越功勛的蕭何,當他看到諸多功臣被殺后,想通過自污來打消劉邦對他的猜疑,但仍被劉邦治罪。后來蕭何悄悄對手下人說:“我應(yīng)該向張良學習,都怪自己醒悟的太遲了?!?nbsp;
還有遺憾的是,張良云游后,他的兒子張不疑繼承了爵位,在朝廷為官。漢孝文帝時候,張不疑不慎卷入政治風波中,犯下重罪,被發(fā)配充軍,至此,張良家族一蹶不振。
后世有高人講,未悟時,老想著成佛成仙;已悟時,方開始學著做人默默做事。
如此,安好!
版權(quán)所有:陜西陜煤黃陵礦業(yè)有限公司(黃陵礦業(yè)集團有限責任公司)
地址:陜西省黃陵縣店頭鎮(zhèn) 郵編:727307 技術(shù)支持:黃陵礦業(yè)信息中心
Copyright(C)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 E-mail:txzx@hlkyjt.com.cn
陜公網(wǎng)安備61063202000102號
陜ICP備案05006082號